行业资讯

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冰与火之歌

类别:行业资讯日期:2021-03-24
我要分享

第三方冷链物流(Third-Party Cold Chain Logistics,即3PCCL),指冷冻冷藏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和节约成本,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冷链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冷链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冷链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冷链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如今企业由于自身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欠缺,以及管理方式和技术等因素无法完成全部的冷链物流活动,从而往往在经营过程中把冷链环节外包给第三方来服务,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比如河南的三全、思念等以生产速冻食品为主的企业,往往会把冷链物流的仓储、配送环节的活动交给更专业的冷链物流公司管理,以便更好的把控自身产品质量。

 

所谓第三方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是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坊间所流传的“卖饭的不会被饿死”也并非字面理解的那么简单,它深层次地告诉人们这是一桩稳打稳赚的生意,近年的多项投资调查也表明食品、餐饮已经成为最赚钱的行业。按理说,伴随着这两个行业兴起的冷链物流应该是一派繁荣之景。然而,现实中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却是一批倒下去一批又兴起,周而复始,似乎没有几棵“常青树”,更难谈建立冷链物流的“商业帝国”。

 

许多物流企业欲转战冷链市场之后,分羹不得反尝“折翼之痛”,诚如港新冷链物流行业观察员谢先生所说:“可能起步比较早的也有,但是一直生存至今的并不多。”

 

标准化是个大“盲区”

 

标准化问题是物流行业常提常新的话题,而对于冷链物流,面临最大的标准化问题莫过于冷链断裂,就像木桶效应一样,冷链的质量其实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如果链条断了,也就失去了冷链的意义。

 

一方面,比如奶制品、熟肉制品生产出来之后,要先进行打冷,中心温度保持在10°以下。按照原则性要求,产品从工厂到超市,甚至到消费者家中都应该保持在这个温度内。但是,现实状况是很多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打冷时间就不够,也就是产品在工厂就不符合温度要求,这一块没有人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因为集中送至第三方仓库,很多企业为节省成本常常选择自有车辆进行运输,自有车辆运输并不符合标准,到达第三方冷库时,温度已经上升到十多度,最终送达超市收货部,极有可能滞留在收货部,那种环境下,很多都是露天的,根本没有温度管理。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第三方物流只能管理一段,这一段之前与之后,第三方物流是管理不到的。举个例子,一箱牛奶在外面晒了两个小时之后,再把它放进冷藏间,完全没有用,一旦产品脱冷之后,产品的本质已经发生改变,再把它还原至原来的温度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前端出现问题,第三方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浪费了。”

在2021年之前,我国对于冷链物流没有严格的服务标准要求,虽然,一部分冷链企业自发组织编写了一些标准,但是由于缺失监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很难真正执行下去。好在2020年10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精》(GB 30616-2020)等3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4项修改单的公告,其中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物联冷链委等单位共同起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 31605-2020)强制性国家标准已于2021年3月11日正式实施。这必将极大促进冷链行业的持续发展,为了让大家第一时间了解和学习国内首个食品冷链物流强制性国家标准

 

成本过高掣肘设备更新

 

第三方冷链物流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标准化缺失的问题,设备成本过高也是阻碍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做物流的都知道冷链行业是个“砸钱”的行业,从冷库到车辆,甚至是小小的一扇门都需要高成本的投入,没有足够的资本是不可能做冷链的。以处于郑州航空港区的港新冷链物流为例,适应性多温区仓库、全天候用电保障、封闭控温卸货平台、不间断温控记录、自动化立体仓的背后,都有着强大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撑。

 

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冷链物流企业,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关口,设备陈旧、不合时宜,但是更新成本又过高,针对设备更新该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